崩瓜最早形成于上世纪二、三十年代,已有近百年历史,江、浙、沪都有种植。据民国“上海县志”卷四第八十九页,对当时西瓜的表述是“西瓜向以三林塘雪瓤蝴蝶子为最佳,近者稍逊。又名洋西瓜者,细皮白瓤红籽;又有马铃瓜,椭圆小如碗;又有弸瓜,长如枕。匀极甘。”在此之前的地方志上尚无见崩瓜的文字记载。据上海农业科学研究所,1959年出版“上海蔬菜品种志”说:“浜瓜,别名:马铃浜瓜、崩瓜。
三林崩瓜,最早在三林的乔家花园、观音堂一带(原同济村和荻山村)等地栽培。目前,位于川沙新镇临空农业园区的三林崩瓜基地建设已建成,崇明基地和六团今年也已投入运行。三林古镇以传统的三宝,酱瓜、崩瓜、标布而享誉沪上,又以崩瓜为之最,据清同治《上海县治》载,沪郊西瓜最有名的还数三林塘崩瓜,形状与圆形的一般西瓜不同,呈长椭圆形,中部略粗,皮呈淡碧是有网络状花纹,枚不大,二、三斤左右,极脆薄,瓜熟时弹指可破,传说每当雷雨过后或在瓜田梗上走路,脚步稍重,该瓜常迸裂满地,故名崩瓜。皮薄瓤黄,籽红,其甜度高达17度,食之爽口,食后余味不尽,如聆名曲袅袅绕饶,经久不绝。
大凡名贵品种总显得有些“娇气”命运多舛因皮薄瓜脆,在搬运过程中极易破裂损伤率极高,所以售价比一般西瓜高许多,只有富裕人家才享受得起,多栽于三林乡东南部同济,荻山,金光,南阜村,清末民初,产量最盛“三林塘崩瓜”誉满江南。解放后,实行计划种植,以粮为纲,瓜田面积越缩越小,渐趋衰落,遂成“广陵散”。